“雷锋”们的一天:志愿者走进村小 彝族娃分享糖果
发布时间:2013-03-27

  四川文明网成都讯(邹金利)3月21日,这已经是“爱心衣橱”志愿者们行走在大凉山的第四天了。在前三天的行程中,志愿者们走访了凉山州昭觉县的多个学校,为孩子们送去了可以同时防风、防雨、防寒的衣物。为了掌握下一批受助孩子的情况,志愿者们又来到了美姑县,为当地三所学校的孩子送去温暖。


21日早上7点,志愿者乔颖起床了。8点钟,匆匆吃完早餐的乔颖赶到了美姑县教育局门口。在20日下午从昭觉县抵达美姑县时,乔颖就找县教育局的领导沟通,讨论今后捐赠衣物的运送和发放问题。教育局同意负责统计各校需要衣物的孩子们的身高、性别,待孩子领到衣物后,再负责搜集每个孩子的照片和签字,以便“爱心衣橱”进行捐赠公示。“但运输细节上的问题,我们没达成一致。”为此,乔颖不得不再跑一趟。  


合作细节谈妥后,9点钟,坐上爱心企业赞助的顺风车,志愿者开始了一天的征程。从县里到第一所学校都是山路,沿途也满是碎石。颠簸了半个小时后,大家终于到达洒库乡处曲洛村小。


一组负责统计学生情况,一组负责与孩子们交流、互动,乔颖说,每到一处学校,他们都是这么分工的。洒库乡处曲洛村小的孩子们听不懂汉语,志愿者遇到了很大的沟通难题,只好引导大家唱了几首彝族歌曲,减少与孩子们的距离感。


“洒库乡处曲洛村小,只有一年级和五年级,两名代课教师,两间教室,砖混房;有40个孩子,其中12人上学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记录下这些细节后,志愿者告别孩子,再次颠簸了半个小时,来到第二所学校--洒库乡岗洛村小。


洒库乡岗洛村小有99个孩子,两名支教老师,一名代课老师。在教室里,20多岁的支教老师刘松松正用自己带的电脑,对孩子们进行幻灯片教学。在如此简陋的校舍里,看到现代的教学方式,乔颖和其他志愿者的内心都很震撼。乔颖说,“这些年轻志愿者带来的不仅是新的教学方式,还有新的理念和思想,对孩子们和当地的教师都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可能是因为支教老师的缘故,第二所学校里,孩子们的汉语水平明显好很多。在这里,志愿者们逗留了1个多小时,和孩子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一转眼,到了孩子们吃饭的时间。这里的孩子能享受到免费午餐,参观完学校的厨房后,志愿者们离开学校,走进要探访的第三所学校--洒库乡以作村小。


学校建在一个小山坡上,汽车开不过去,志愿者们只好下车,徒步走了上去。由于是最后一所学校,志愿者将剩下的糖果都发给了孩子们。“这所学校很小,两间教室,1个老师,13个孩子在漏雨的土坯房里上课,是三所学校中条件最差的了。”乔颖说,“三所学校都没有图书馆、乒乓球台等设施,这些情况我们都作了记录。我们只做衣物捐赠,但回去后,我们可以把这些学校的情况反馈给爱心企业,希望他们能提供一些救助。”


探访完三个学校后,已接近下午三点,饥肠辘辘的志愿者随便找了个地儿,解决了午餐问题。因为当天晚上要赶到西昌、搭乘第二天早上返回成都的列车,吃完这顿“下午饭”,大家便匆匆上了车。


经历了汽车爆胎、换胎,山路颠簸等重重困难后,晚上9点半,大家才终于到达西昌,吃了一顿香喷喷的饱饭。


晚饭后,乔颖和几家四川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取得联系,再次确认了第二天在成都见面的时间。乔颖说,“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走进大凉山,但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希望能和其他志愿组织探讨下如何在四川开展‘爱心衣橱’,一起把公益做得更好。”


原文链接:http://sc.wenming.cn/jcyx/201303/t20130325_1136708.htm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