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的种子。
——玛丽·居里
韩愈的《师说》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
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
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
在你的成长历程中,
是否遇到过引导你形成正确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好老师呢?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橱子要为大家讲述一位老师的故事,感恩这世上,还有那么一群人,有梦想、有爱心,愿意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谢老师四十年的“三个家”
“以前离开五德小学,现在又要离开这儿,这两个家我待了四十年,现在告诉我不用再来了,我怎么舍得啊……”在湖南省湘西泸溪县达岚镇都用小学,60岁的谢伸康老师攥着退休证明,抚摸着学校锈迹斑斑的铁门,眼里早已噙满泪水。
1977年,高中刚毕业的谢老师毅然放弃家人为他找到的几百块“高薪职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工资只有十九块五的民办教师。“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想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为要读书的孩子们做点事。”这是谢老师的回答。
五德小学“盖新楼”“教书好比板钉钉,哪里需要补哪里”。谢伸康老师一上岗便申请去到最偏远的村小——五德村小学。五德小学那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仅剩一位老教师留守,而最可怕的是那摇摇欲坠的木房子教室,这可“急坏了”谢老师。
他立马向中心校申请,新校建设被立即摆上日程,谢老师义不容辞当上了“包工头”。“既然到了这教书,这就是孩子们和我的家,当然得弄漂亮点。”谢老师回忆说。 说干就干,可是资金和人手不足的问题咋解决?于是谢老师免费当起了“谢工人”,运石、担沙、挑水泥;没木匠,就凑合着做个“谢木匠”;水泥匠不够,也搭把手当个“水泥工”;谢伙夫“,“谢石匠”……
形形色色的称呼,一直到新校落成的那一天。五德村的村民,学生全部都来了,这次,他们整齐地叫了他一声“谢校长”,孩子们还编了一段顺口溜——“谢老师,谢老师,谢谢老师来教书,谢校长,谢校长,谢谢校长盖新楼……”
都用小学“搬新家”五德小学越来越好了,那么“谢校长”这个钉子就该钉到别处需要的地方去了。2002年,谢伸康老师来到都用小学成为了“谢校长”。这第二个家教学楼不用愁,可是学校的设施却残破稀缺,谢校长又开始“着急了”。一着急家里就急出怪事了——“家里丢桌子、丢板凳,还丢柴米油盐……”谢老师的妻子道。
“当时学校好多东西都缺,而家里又正好“用不着”,我就“带过来”了。”谢老师憨笑着说。桌子用不着,带过来;板凳用不着,带过来;柴米油盐用不着,也带过来。带不过来的怎么办呢?三角尺、练习本、教室窗户的“纸玻璃”……这位“谢校长”,就从自己工资里去“想法儿”。
“那时候他这个校长啊,四百块的工资,可带回家来就剩一半。索性就和他一起搬到这里来了,把这儿当新家了。”谢老师妻子好笑又好气的道。
孩子眼中的“不顾家”“要说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和孩子,没能给他们一个幸福的家。”谢老师看着妻子,带着惭愧。
2015年,谢老师的妻子被查出神经源恶性肿瘤和鼻腔癌,两年时间里,跑遍了北京、长沙、湘西各个医院。“除了寒暑假,他从来没有出现过,母亲动手术的那一个星期,他才过来。”谢老师的儿子带着怒意道。
“我是老师,我得对孩子们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老师这两个字负责。”谢老师如是回答。
“也多亏了学校和政府,二十多万的医药费,学校了解后立马帮我垫付,政府又医疗报销,才让她平安无事,不然我一辈子心难安啊!”谢老师带着感激和宽慰,安抚着身旁的妻子。
“我能理解他,他是老师,是无数孩子的父亲。看见他教出来的一个个学生出人头地,我也打心眼儿里为他高兴……”谢老师的妻子笑道。
“一生耕耘献教育,满腔真情铸师魂。”四十年,三个家,谢老师如同一支永远燃烧不灭的红烛,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着湘西泸溪贫瘠山区的每一寸土地,照亮每一个孩子前进的方向,照着他们走出大山,走向梦想,走向未来。
“四十年了,我的根在这里,家在这里,要是需要我,我一定会马上回来。”谢老师望着孩子们,哽咽道。
这是爱心衣橱湖南站走访时,小橱子们遇到的一位老师,7年,爱心衣橱的脚步遍及全国28个区县,371个区县,1901所学校,遇到了无数名像谢老师这样尽职尽业的好老师。有人说恩师如山,因为高山巍峨,令人崇敬!有人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不能丈量! 在中国的大山里还有太多太多像谢老师这样无私奉献的教师,他们工资低,生活环境艰苦,然而,他们却一直坚守在大山深处,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守护那里的孩子。
值此教师节将至
像所有的老师们说一声感谢
感谢大山深处的每一位老师!
感谢我们人生路上遇到的每一位老师!
老师,您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