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橱子去哪儿了】谁来守护乡村留守儿童
发布时间:2015-11-27

  11月26日早上橱子们开始了郴州周边地区进行学校走访。上午先来到位于郴州市北湖区70公里的大塘瑶族乡宽洞村小学,全校共有54名学生,学前班、1、2年级。这里只有3名教师,其中两名男老师是从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还有一名请来的代课女教师是90后,负责教学前班。



  我们去时正好赶上孩子们中午放学回家吃饭,只有一些家远的孩子们带饭在校吃。我们把车上带的橘子分给学生们,他们拿到橘子很开心,但是乡村的孩子比较胆小害羞,看见我们拍照马上就跑走了。



  宽洞村也是一个留守儿童比较严重的村落,这个学校里90%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爸爸妈妈基本都在外面打工,也有不少单亲家庭。硬件条件的改善也远远比不上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问题在湖南这个打工大省是一个突出的难题。



  下午我们来到郴州市北湖区芙蓉乡桃源小学,这所小学位于北湖区80公里左右的大山里,车子只能停在山路边,还要步行一段山路才能到达这所教学点,学校有21名学生,幼儿园9人,学前班12人。



  47岁的代课女教师李老师在这所教学点呆了3年,陪伴着这些孩子们。这里也是采用复式教学,两个年级的学生都在一间教室上课。李老师不仅热情还多才多艺,看到我们来了她很开心,用爱心人士捐赠的一台老式钢琴给我们弹奏了几首歌。



  有16名学生因为家远或者家里没人照顾而住在学校,一日三餐都要在学校吃,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孩子家里条件艰苦,孩子们的晚餐只有儿童肠配米饭,没有任何菜。听李老师讲孩子们天天就吃这些,有些家庭困难的连米都交不上来,让人既无奈又心酸。



  李老师是我见到的第二个一个人在教学点的女教师,她不仅要教孩子们学知识,还要给孩子们做饭,晚上安排孩子们睡觉,日复一日的在这里陪伴着孩子们,非常让人敬佩。我问她在这里最难的是什么,她说是没有人说话的那种孤独感。是啊,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教学点留不住老师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我们一直说农村撤点并校不对,但是村小和教学点往往都是在这样的大山深处、偏僻之地,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条件艰苦,尤其是这种孤独感,如何让这样的学校能留住年轻人?好老师?又如何让这些老师坚守呢?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