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相互帮忙穿上新衣
兰州晚报讯(记者张鹏伟文/图)穿越了一道沟又一道沟,爬上了一座山又一座山,寒风吹起,身体便会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这一切,秦安县王窑乡罐岭小学一年级学生杨新艳十分熟悉,这条从家里通往学校的1小时山路,她已经重复走了一年。12月24日,本报携手“爱心衣橱”将383件崭新的冲锋衣和包含有帽子、围巾、手套、护手霜的温暖包送往秦安县丁山小学、老湾小学、罐岭小学、雨伯小学。第一次接到爱心物资,杨新艳有点不知所措,拿着棉衣愣了半天脸上才挤出来一丝笑意,在教室里拆开包装又装上。“这是奖励,我得拿回去让妈妈保管着,新衣服要等到过年穿。”杨新艳说。
感动
暖暖爱心从北京来到甘肃
“项目启动那一年就来了会宁县,给孩子们捐赠了大批物资,之后每年都会来甘肃帮扶。”“爱心衣橱”执行总监乔颖用“缘分”表述自己对甘肃的倾心。
2014年寒冬,“爱心衣橱”再次启程。12月23日,乔颖等人从北京赶到天水,甘肃好人好报公益联盟旗下机构武威壹加壹公益联合会等志愿者组织也前往协助,记者则乘火车前往天水。
12月24日一大早,爱心团队将物资装车后从天水市出发,在秦安县稍作休整后直接前往各学校。王窑乡相当偏僻,本次资助的学校全在山顶上,车队开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偶尔遇见积雪打滑,大家提心吊胆地互相鼓劲。
颠簸一个多小时后,车队抵达罐岭小学,孩子们听说叔叔阿姨带来了新衣服,纷纷跑到院子里兴奋地喊起来。
为了不耽搁学生时间,团队并没有举行捐赠仪式,直接开始分发。孩子们在花名册上签字后一件一件领取棉衣。拿到新棉衣后,很多孩子兴奋地紧紧抱着,生怕其他人拿走。
二年级学生蔺芳珍则躲在教室里不敢出来。志愿者牵着她到院子里领衣服,她低着头一声不吭,呆呆地看着其他孩子。
“蔺芳珍的腿先天性残疾,她妈妈几年前离家出走了。今年年初,蔺芳珍把家里的农药当做饮料喝了,花了4万元才保住性命。今年11岁,才上学前班,不会写字。”听着班主任介绍,大家感到内心被针刺了一样,急忙把衣服拆开来给她穿上。
分发完物资,正好是学生大课间,志愿者又和孩子们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孩子们开心得笑个不停,山沟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温暖
383件冲锋衣送给山区娃
王窑乡老湾小学有62名学生,丁山小学有78名学生,雨伯小学有118名学生,罐岭小学有125名学生。当天,爱心团队先后为这四所学校的383名学生送去冲锋衣和温暖包。每到一个地方,几乎有同样的场景:孩子们的脸冻得红扑扑的,但看到叔叔阿姨为他们送来温暖,脸上就又洋溢起浓浓的欢喜。新衣发下去以后,孩子们纷纷回到教室里,迫不及待地打开试穿。
记者发现,接受捐赠的4个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4个学校服务的村落处于边远山区,连年干旱,人均收入低,许多贫困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
爸爸在新疆做建筑工人,妈妈在天水麦积区打工,爷爷在家务农,还有个姐姐读初中,老湾小学二年级学生陈凯亮是一名留守儿童,很腼腆,不怎么说话。
雨伯小学三年级学生李荣荣的父母在镇上打工,农忙时节会回家帮忙。荣荣平时回家还要帮爷爷养牛,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如果爸爸一年打工收入好一些,也只有在过年时才会给荣荣买一件新衣服。
“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这些孩子们开心,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孩子们缺乏关爱,‘爱心衣橱’所做的虽然不能从根本改变什么,但起码让孩子们知道,还有很多好心人在时刻关心、关注着他们。”看到留守儿童穿上新衣服兴奋的样子,“爱心衣橱”执行总监乔颖的脸上也露出幸福的笑容。
延伸
“爱心衣橱”将联系支教组织牵线找老师
“天水地区乡村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很严重,很多学校都采取复式课,一名教师同时给2个班级上课,一堂课35分钟,2个班级的课程根本不可能按时按质教好。音体美课程都没有专职老师,由其他老师代课。”乔颖说,“爱心衣橱”将联系正规的支教组织,帮助天水地区学校解决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
“爱心衣橱”是由主持人王凯、马洪涛倡议发起,由多家主流媒体,多位主持人、编导、记者、企业家共同参与推进的一项爱心公益行动。心暖新衣项目是“爱心衣橱”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公益项目,目前已经将温暖送到28个省173个区(县)853所学校的118754个孩子。
本报与“爱心衣橱”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今后“爱心衣橱”在甘肃的公益项目将由本报和民间组织一起执行。
via: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