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衣橱四川阿坝温暖行#在那美丽的地方有一群美丽的人
发布时间:2014-11-21

#爱心衣橱四川阿坝温暖行#比预计的时间要长,橱子们去到了很多地方,看到了很多事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橱子今天又去哪了。  

2014年11月13日。橱子们从北京出发,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四川阿坝温暖行#。此行橱子们将去到四川阿坝州的壤塘县和红原县的9所学校,预计发放新衣1760套,并走访周边的一些学校和家庭,了解当地孩子的生活情况。

2014年11月14日。橱子们从马尔康县前往壤塘县。因为317国道修路,路况非常差,很多地方要排队通行,橱子一路经历了碎石、泞泥、窄路、颠簸。原本只要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走了近7个小时。

2014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6日。这两日橱子们走访上杜柯乡小学和吾依乡中心校和周边的一些学生家庭,了解了一下当地孩子的生活情况。

2014年11月17日—2014年11月19日。17日,橱子们从壤塘县赶往红原县发放衣物。这两日橱子一共发放了红原县的两所学校和走访了周边的八户藏族牧民家庭。

2014年11月20橱子们为龙日乡和龙日坝两所小学发放了新衣,并走访了周边的几户藏民家庭,还探访了红原地区工作的小伙伴扎西老师。


龙日乡小学送新衣

  龙日乡小学建于1959年,属四川省红原县龙日乡管辖,地处红原县城东南部,平均海拔3500米。2007年4月由龙日村小学、格玛村小学合并成一所学校,全称红原县龙日乡小学。

  龙日乡小学经过马背学校、帐篷学校,终于于2005年建成设施较完善的教学楼,属于易地育人(为了防止因地方大型疾病所在地对青少年的影响而搬迁到异地学习教育的一种方式,例如防治大骨节病,就把学生搬离重灾区,为了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身体的发育),寄宿制学校。龙日乡小学学生人数共82人,一年级22人,二年级29人,三年级31人。公办教师男4名,女7名。5个班级,有宿舍,学生中大部分住宿,也有走读生。


  由于地处高原地区,当地的生活条件很贫困,很多家庭极度的贫困,连基本的生活都很难得到维持。在红原这样的牧区县,孩子们的家长大多数都在远牧场放牧,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话生活条件会很艰苦,所以孩子基本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国家统一建设的条件比较好的牧区新村,而上学后在学校住宿对于孩子们来说在生活习惯养成、生活规律、学习等方面也许会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但是他们与父母长期不能在一起,亲情方面的疏离又是一个问题。但这与我们常提到的农村留守儿童又不完全是一种情况,在几天的学生家庭走访中有比较多的体会。


  

橱子们从成都带来的棒棒糖是孩子们的最爱,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更坚定了我们行走在这条路上的脚步!



龙日坝小学送新衣

  龙日坝小学原名龙日种畜场子弟学校,属龙日种畜场管理。于2007年移交于红原县教育局管理,更名红原县龙日坝小学。学校位于红原县中部,查真梁子脚下,距县城六十公里,是全县海拔最高的小学。

  2008年,红原县教育局大力投资在原校址上重新规划,新建学校。学校占地20余亩,学校的设备设施缺乏,购买蔬菜及生活用品极为困难,没有供水源,学校自行拉水。



  龙日坝小学学生总数50人,学前班27人,一年级8人,二年级9人,三年级6人。公办教师男3名,女7名。4个班级,有宿舍,有走读生。 看过龙日坝小学,橱子觉得这么大的学校学生如此的少,学校只有1—3年级和学前班,4—6年级的学生都去县上上学了。

  这样的情况一是因为教师资源不够,很多老师在乡村留不下来。最起码要到县上的学校教书,造成了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的匮乏,家长为了孩子能受到好一些的教育就会选择让孩子们去县上上学;二是这些年在阿坝地区藏族的计划生育工作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一家两个孩子比较常见,不会常出现生7、8个孩子的现象,原本可以容纳一、二百人的学校现在只有几十人。



【橱子们遇到的那些事儿】

  在发放和走访之余橱子们还去探访了红原地区工作的小伙伴扎西老师。英俊腼腆耿直的藏族汉子,扎西老师热情的邀请我们到他家中做客,并亲手制作了美味可口的糌粑。



越来越多的接触到藏族兄弟,越来越深的感悟到,因为信仰造就出这些善良的人。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