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搬运”正能量 --记北京志愿者 朱煦
发布时间:2014-08-04

      朱煦,一位众多中小学生和教师、家长熟悉的志愿者,55岁的北京海关退休人员,多家电台、电视台的资深评论员,他称自己是善行路上的搬运工。

  

  熟悉朱煦的志愿者们都亲切称呼他朱老师。沉稳、细致、有耐心,是朱煦老师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在爱心衣橱的活动中,无论是对于有关文书的修改,还是走访行程的安排,朱煦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受益匪浅。

  

  朱煦老师的志愿者经历是从1989年开始的。当时,他参加了北京首条为中小学生服务的咨询热线。接手咨询热线,朱老师每周工作4小时,直到2005年,一下子就坚持了16年。2012年“7.21”洪灾后,爱心衣橱发起的为房山和河北涞源暴雨泥石流受灾地区捐赠物资的活动,朱煦老师从微博上看到了,立即买了很多日用品,并自己驾车参加了那次的送衣服活动。朱老师就此与爱心衣橱结缘后,多次参加了我们的座谈、调研、送衣、走访活动,一路见证和陪伴着爱心衣橱的成长。

  

  朱煦老师曾多次自费到偏远山区、贫困乡村进行走访调研。有时受助人不能理解为什么采集的信息及数据要求那么详细,甚至可以说有些严苛,朱煦老师就一次次耐心的解释、详细的说明,让受助人知道这一些都是对孩子们负责,更是为了让捐款者放心,是透明公益的基础。朱老师自己的耐心和诚意,得到学校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由衷的理解和感谢。

  

  截止到2014年春季学期,通过朱煦老师实地走访调研,为我们提供了100多所偏远地区学校申请材料。爱心衣橱管委会共审批通过并发放了包括四川叙永县及云南怒江地区在内的56所学校。通过朱老师和地方教委、团委,学校老师的努力,已经有5202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穿上了温暖漂亮的新衣服。与此同时,朱老师还帮助爱心衣橱搭建了这两个地区的走访调研、申报、发放及回访架构,为我们接下来对当地其他学校继续做更多的资助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朱旭老师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他在善行路上又开始了自己新的跋涉——联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团委了。

  

  在发放新衣的过程中,朱煦老师也都坚持一定要到当地,尽量多的去学校现场送新衣,看着每一个孩子领取新衣、签名、按手印,他心里才踏实。他也不断的在跟爱心衣橱年轻的工作人员探讨如何让申报表格信息更加准确详细,同时又不会给地方造成过多的申报负担,以及发放后如何做到信息的准确采集及反馈。他的认真、细致、负责也给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做了表率,让我们年轻人积累了更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坚定了我们的公益信念。

  

  在这些年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朱老师的路也不都是一帆风顺,得到也不是一片赞美之声,同时也有各种质疑、各种不理解,甚至有人说朱老师在作秀!面对这些,朱老师都只淡淡一笑,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告诉大家公益在于实干! 

  

  由于平时工作日程排的很满,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联系、收集各地学校信息及组织新衣发放的相关事宜,以及安排出足够的时间参加送新衣都是朱煦老师必须妥善处理好的困难。同时,毕竟已经是55岁了,要翻山越岭,要克服恐高症,适应不同的水土,还要接受体力上的挑战,这些都是非常不易的。但这些困难不能阻隔住朱老师对孩子们的爱。

  

  朱煦老师说,在与爱心衣橱接触的2年期间,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爱心衣橱的专业,这也是他一直坚持跟爱心衣橱走在一起的原因。他认为自己是在参与一项有效率有规范有落实的事业,觉得自己说得清,也能向社会说得清。用朱煦老师这样地描述:爱心衣橱不是在简单完成物理的搬运,而是在完成社会善意的精准搬移:项目精准,投送精准,运行精准,形象精准。

  

  朱煦老师认为,现今的公益环境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有再多善款若是缺乏有效率的运行也是枉然。中国的公益事业需要上专业台阶,中国民众对公益事业常识性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谈到志愿服务,他认为志愿服务是一个成熟社会的标配,是人人可以触及,应人人愿意触及的事情。志愿服务必须有组织建设,有团队首领,有规则秩序,讲究策略与方法,必须有边界有克制,政府必须对志愿者组织有足够的信任而不是提防。

  

  对于自己今后的志愿之路,朱老师只简单地说:参加一些具体的工作,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为社会搬运更多一点的正能量。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