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衣橱四川巴中走访(一)
发布时间:2014-05-26
    5月26日,昨天爱心衣橱一行人启程前往四川巴中,开启了为期六天的四川巴中的走访和家访之行。此行由爱心衣橱执行总监乔颖带队,爱心衣橱工作人员甄文娟及爱心衣橱四川站周文国老师等众多志愿者,将在接下来的几天对四川巴中通江县和南江县多地近20所学校进行深入走访,对部分学生家庭进行家访。看橱子从巴中发来的消息吧!

爱心衣橱走访——巴中市巴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经过一天的飞机和驱车赶路,下午16点到达四川巴中市区,我们直接来到了此次走访的第一所学校——巴中市巴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创建于1992年,地处大巴山区,在社会各界成功企业家、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地方政府财政匮乏,学校在很多方面还很落后。由于学生全部来自边远农村,长期食宿在校,大部分学生家长均长年在外打工,无力照顾这些留守学生,导致许多学生只有穿别人捐赠的衣物抵御严寒。

  学生总数153人,培智班18人,一年级16人,盲生班11人,二年级13人,三年级18人,四年级16人,六年级15人,盲生班12人,七年级14人,八年级12人,九年级8人。

  学校有教师34人,公办男教师10人,女教师14人,代课男老师2名,女老师8名。11个班级12间教室。教学楼是中华宗教交流协会和香港摩根大通银行捐资,2010年建成,宿舍楼是去年才建好的新楼。




 
孩子们下课后打扫卫生。
 



 
孩子们宿舍,因为考虑盲童和智障孩子,不能用高低床。
 



 
教学楼和宿舍楼


 
孩子们在打乒乓球,注意他们是双打哦。
 

 

这所学校培育出来的一些优秀学生。


  从硬件设施上看,这所学校条件很好,但是这里的孩子都来自于巴中地区农村,孩子们很可爱,单纯,阳光,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悲伤,只有快乐!感谢这些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们,是他们给予这些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橱子♥后记

  爱心衣橱一行人在抵达巴中后便争分夺秒即刻开展了对四川巴中地区的走访工作,此行是爱心衣橱全面展开对巴中地区学校及学生的深入探访行,爱心衣橱寄希望于通过此行全面掌握这一地区的学生穿衣的真实情况,作为爱心衣橱未来对巴中地区提供帮扶的重要依据。在接下来的几天,爱心衣橱还将走访通江县和南江县等地多所学校,敬请大家持续关注。


爱心衣橱走访——长胜中心小学校

  行程第二天527日上午,我们来到了通江县。通江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全县幅员4116.58平方公里。通江素有“一府三乡”(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溶洞之乡、红军之乡、银耳之乡)的美称。爱心衣橱今日将走访通江县3个乡镇3所学校。

  第一站来到了通江县长胜乡长胜中心小学校,又名“龙辉希望小学”,是四川东北偏远贫困山区的一所完全小学,由于受交通条件、地方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学生生活困难,办学条件极差,学校发展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旧校教学综合楼完全垮塌,地基下陷,学校被迫迁址,由浙江爱心企业捐资重建。

  学生总数322人,学前班42人,一年级20人,二年级32人,三年级44人,四年级48人,五年级86人,六年级50人。8个班级10间教室。学校共有教师30人,其中公办男教师16人,女教师12人,代课女教师2人。



学校08年地震后损毁严重,浙江的爱心企业出资捐赠建设的新教学楼、宿舍楼、食堂,但学校没有操场、只有一个篮球场,体育设施很少。



学校唯一可以课间活动的地方,六一临近孩子们正在排练节目。



孩子们的教室,桌椅也是捐赠的。



住宿孩子们的宿舍,虽然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很整洁、干净。



每次拍照时都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他们会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



大山中有红旗的地方就是学校。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问题,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他们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很多孩子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见到父母一次。


爱心衣橱走访——胜利小学

  行程第二天第二站胜利小学,学校位于通江县东北部,距离县城还有六十余公里崎岖的山路,学校座落在群山环绕的山脚下。学生总数94人,一年级21人,二年级8人,三年级12人,四年级15人,五年级14人,六年级24人。6个班级6间教室,教师11名,公办,男9名,代课,男2名。





经过1个小时的山路颠簸抵达胜利小学,学校教室比较简陋正在维修。




刚刚考完试孩子们正在改错题,91分是班里最高分,他告诉我他写错了4个字扣了8分今天一定要写会这几个字 。



▲左边是学校老师的宿舍,整个学校只有11名男教师、没有女教师,他们有些课还开设不了,所以特别希望有女教师能更好的关爱孩子,学校只有一位女性,她还是附近学校校长的妻子经常来给孩子们做饭,孩子们都说阿姨做的饭好吃、今天的饭菜有四川的香肠,他们很开心。




爱心衣橱走访——澌波乡中心校

  第三站5月27日下午从胜利乡赶往澌波乡,澌波乡中心校学生381人,幼儿小班26人,幼儿大班26人,一年级19人,二年级15人,三年级70人,四年级75人,五年级72人,六年级78人。11个班级11间教室。教室32人,公办男教师20人,女教师7人,代课男教师1人,女教师4人。这是一所比较典型的乡村中心校。




学校教学楼、老教室,因为是中心校所以学校的学生较多,但是教学楼和教室已经比较旧了。



▲图3:孩子们在教室门口怯怯张望着。



学生的宿舍,因为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村子的孩子,所以需要住宿的学生较多,但是学校宿舍条件有限,只能一个床睡2个孩子。



▲图5:图书室,这是我唯一见到的在用的图书室,有一位老师正在带领学生们读弟子规。





▲学校老师带领孩子们排“六一”活动的节目,孩子们排练的很认真,六一儿童节对于孩子们是最开心的时候。



9:玻璃球是男孩子们课间游戏的玩具,让我也想起了我的小时候,但现在城里的孩子却很少认识这个东西。


爱心衣橱家访1——胜利小学四年级学生李学

  行程第二天527下午,走访的第一个学生家庭李学家住的房子基本是木头搭建的,很老旧、很黑暗,家里的灶台还是老式的,家庭年收入不到2000元,收入基本是靠奶奶腌制的泡菜、妈妈种植的油菜为生。

  李学的母亲叫李绪兰,与孩子母亲交流中得知家里没有男劳动力,孩子的父亲在孩子一岁时外出打工,而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李学的妈妈告诉我们,孩子的父亲已经在外面又安家啦,不想再回这个穷地方了。作为母亲李绪兰说她只想把李学拉扯大,然后照顾好自己的母亲,过好现在的生活。李绪兰是个坚强的女人,她在讲述时没有任何哀怨和愤怒,很平和。李学也知道父亲带着哥哥离开家这个事情,因为家里穷,李学曾经辍学过几年,今年校长免除了李学所有费用让他回来上学,我跟李学说一定要好好学习,照顾外婆,帮妈妈多分担一些劳动,因为他现在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了。学校校长也表示会一直资助李学生活费直至初中。

  随着农村农民外出务工增多,这种现象日益增多,有母亲离开也有父亲不回来的,他们在其他城市或乡镇建立了新家庭,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但却在农村留下了这样一个破碎的家庭......




李学的家



奶奶腌制的泡菜



 李学家的老式灶台



李緖兰的妈妈



李学妈妈种植收获的油菜籽



爱心衣橱工作乔颖老师与孩子交流


爱心衣橱家访2——澌波乡中心校三兄妹的家

  第二天5月27日下午走访澌波乡中心校三兄妹的家庭。在去往孩子家的途中学校校长讲述了这个家庭的情况。大哥苟谦、六年级,二弟苟文声、三年级,小妹苟天真、二年级,家里只有已经70多岁的奶奶,孩子们的父亲带着老婆在唐山建筑工地打工,因为孩子们的妈妈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病,怕她犯病后伤害到孩子,也为了给她治病就一直带着她。家里有很少的地种一些玉米和油菜,奶奶养一头牛和猪,可以卖钱换些粮食,家庭收入全部来自爸爸在外打工,但因为要给老婆治病和养活全家,爸爸每年打工的钱一点剩不下。现在的房子已经四面漏风成为危房,但没钱盖新房。孩子的奶奶佝偻着背,既要做家里很多农活还要照顾3个孩子,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有着无比的压力。



▲孩子的家里的情况,家徒四壁,整个房子是用木头和黄泥土搭建的。



奶奶和9岁妹妹住的房间。



▲两兄弟的房间没有窗子、屋里黑凄凄的、还有很多地方破损漏着光,我问奶奶这样到冬天很冷的怎么不修一修?奶奶说没有钱修、家里也没有劳动力。



火塘和灶台。



小妹妹人长得很漂亮,大大的眼睛就像她的名字一样透着天真。



我们临走时给他们合影照相,奶奶笑的很和蔼,我告诉他们等我回到北京之后把照片洗出来邮寄给学校转交给他们。



▲我跟三个孩子合影,我分别嘱咐了大哥和小妹一些话,三个孩子从小都没有母爱的关怀,对于这样的孩子们我还能帮助他们些什么呢?


橱子♥后记

  爱心衣橱一行人在第二天的行程里紧锣密鼓的走访了三所学校和三个学生家庭,对学生的穿衣情况、教育情况、教育设施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实地考察,为爱心衣橱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希望爱心衣橱的帮扶能够真正带给每一个高寒地区的孩子真心的温暖。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