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衣橱“心暖新衣”项目来到了云南怒江。执行总监乔颖(@梦冰) 带队,由爱心衣橱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组成的一行八人小分队将为28所学校的2218名孩子送去防风防保暖透气的新衣服,同时还要走访当地24所村小。
行程已经全部结束了,面对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和他们纯真的眼神,我们不敢说圆满。只有触动,只有继续上路的期待和勇气。
第四天。上午到达泸水县鲁祖完小,这里有54个孩子。照片看上去学校的硬件设施还可以,实际上这所寄宿制学校只有5名教师,多数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落后,一套温暖新衣对他们来说非常珍贵。孩子们要住拥挤的集体宿舍,自己照顾自己。
第四天下午。队伍下山时遇到下雨,路非常难走。
以下来自爱心衣橱执行总监乔颖的微信:“今天从古登乡干本完小送完新衣下山的路是我在两年送衣行中遇到的第二次险境,一边是山峰、一边是没有任何防护栏的悬崖,只有一辆车宽的山路上因为刚刚下过大雨全是烂泥,四台越野车侧滑严重,尤其在拐弯处,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换着开四部车,一点点向山下挪动。
为了安全人全部下车走路,一步一滑,鞋上泥巴越糊越重。看着面色凝重的@鹤鸣山客朱煦 老师走在1000多米高的山路上(朱煦老师严重恐高),让我想起了2011年冬天第一次上四川大凉山送新衣,在那次2000多米高的山路上,路面地穿甲(冰上有雪),能见度不到10米大雾中行进10公里。
紧张通过后,天气突然放晴,彩虹美景出现,年轻的志愿者下车欢呼雀跃,赵倩(@陶然小亭2011 )留下的泪水只有我能懂。忽然想起@贺永强 这次随行后的评价:“爱心衣橱是在用生命送衣服。”这话也许有人会觉得太煽情,但参与过的人会明白这是一句真话,也肯定有比衣服更重要的东西。
第六天上午。此次行程进入走访阶段。小队将走访附近心暖新衣项目未覆盖到的学校和部分学生家庭。实地了解当地情况,为下一步工作准备第一手资料。今天走访了福贡石月亮完小。这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寄宿制中心校,已经把附近的村小、教学点集中起来了。
集中办学可以集中利用教学资源,学校的硬件设施都不错。但落后的经济状况仍然是每个孩子面临的难题,基础的吃饱穿暖都存在问题。云南的山里已经很冷了,我们的志愿者穿着棉衣,晚上要盖两层被子,可孩子们还穿着凉鞋,睡觉只盖薄被。
第六天。下午队伍走访了福贡县尼子洛小学,这所学校只有3、4两个年级30个孩子。这所学校位于海拔2000米的山上,困难程度超出了几天之前走过的所有学校。窗子没有玻璃,用木板钉成,教室里还没电,关上窗户光线很暗,打开窗户,冷风又吹了进来。山中风景如画,学校建在云端,却是如此简陋。
![]()
![]()
![]()
![]()
第六天下午,走访队伍来到一位傈僳族孩子的家里。孩子叫生力普,尼子洛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里有奶奶、爸爸、继母和小弟弟。今天当地的电力出现故障,爸爸外出修电了。据当地人说,傈僳族几乎不外出打工,靠务农为生,这个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家里的房子不能用简陋形容,那堆火的温度也有限。
第七天。上午走访队伍首先来到一所希望小学——腊乌小学。这里有136个孩子,其中48个孩子住校。6个班级,采用双语教学。所有学生在学校吃三餐,两位村民在给孩子们做饭,食堂很干净。今天中午吃炒卷心菜和拌黄瓜,晚上有炖肉吃。学校的条件不错,要是怒江山区学校都达到这个标准还好。
走访队伍最后到达的学校叫腊乌依垮底村小,学生45人,只有两名教师,一位正式编制教师,一位代课教师。学校采用傈僳语、汉语双语教学。从照片里可以看出,孩子已经穿上了棉衣,但脚上仍然是凉鞋。去年@敬一丹 老师曾经来这里送过一次鞋子,但山路难走,大部分已经穿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