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人们对于教育,对于孩子上学从思想上是可有可无的,女孩子14岁结婚当妈妈不足为奇。年收入1000在威宁、罗甸、望谟的山区是普遍现象,孩子们穿着很破旧,我们发放的六所学校,都是教学点。更是如此。
我心里一直不是很愿意听到老师和孩子说我们是发放校服的公益组织,但是这次我释然了,在这样一个对教育没有认识的地方,老师请家长都请不来的学校,我们给孩子发放衣服,居然家长全部到场,孩子们笑,家长笑,校长讲话几次哽咽:”我一直想给孩子做校服,盼了很多年,终于如愿了”。孩子们穿着新衣服,老师们相互传递着一台相机给孩子们照了第一张班级合影。老师悄悄和我说:”可以给孩子们讲上学的好处了,当学生是很自豪的……”校服这个概念,在山区里和在城市里的意义是不同的,它很可能就此成为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动力!看到放学路上,孩子们把发放的衣服抱在怀里不舍得穿,小心翼翼的怕弄脏,弄坏。很感慨。
发放衣服的幸福感以及当地学校的状况让我很分裂,分裂的情况如下:
关于教室:有的学校6年级借村公所的房子上课,有的学校130多名学生只有3间教室,七八十个孩子在一个班级上课是普遍的现象。老师和我说,农村孩子本来就皮,这么多孩子在一起还能谈什么教学质量呀。
关于厕所:缺少厕所,最严重的是白么小学,1089名学生只有男女各8个蹲位的厕所,很难满足师生需要。下课危险不说,很多孩子在你和他近距离接触时,你能知道他已经尿在身上了,他远远的想躲你,或者是低头不敢看你,每每我闻到这样的味道,心里真的是很难过,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要人活得有尊严。
关于教师。完小、村小老师和孩子的比例是1:33,而到了教学点就更糟糕,一个老师教三个年级,要同时上课,看着老师在教室穿来穿去。真的很不忍,另外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苗族、布依族、黎族的孩子占很大的比例,而一年级入学的孩子大多不懂汉语,民族教师少之又少,很多孩子到了五年级还听不懂汉化,孩子边缘化严重。
关于水:学校基本上不能解决师生的喝水问题,住校老师的生活用水更加成为问题。很多学校要老师骑摩托走很远的山路才能打到水。
关于网络: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互联网覆盖,手机信号也不稳定,经常停电。我曾经在一个漆黑的晚上在旗杆底下高举手机发短信。
关于学校的路。远:我们去的所有学校离县城、火车站等都有2-3小时的车程,甚至更长。破、险:很多学校附近都会有一段土路,最短的有三五公里,最长的有18公里(要走1.5小时),有的路在修,就更加难走;有些路在悬崖边很危险。
关于孩子的午餐,少数离家近的孩子会回家吃到午餐,4年级以上的孩子部分会在学校后的树林里烤土豆吃,但大多数的孩子是不吃的,要等到下午放学回家的才能吃到东西,很多孩子是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的。免费午餐在这些地方开展的很少。但是贵州的希望厨房很多学校都在积极的申请中。
关于孩子们的鞋子,我们走访过的学校,孩子的鞋子普遍破烂不堪,山里孩子的鞋是很费的,球鞋是最适合孩子们的,可以清洗,可以穿三季。
关于图书馆和图书,很多学校都建有图书馆,由于教室的缺乏,图书馆也都征做他用。再有就是教育局发放的图书基本上可读性很差,老师都没有兴趣把书介绍给孩子,有的学校甚至在附近的村里租了民房用于堆放书籍。
这次走访我们共计发放了2000多套的衣服,玄奘之路给我们提供的学校是符合我们的发放条件的。也因为我们的发放让当地很重视他们的支教活动,当地省里,县里的领导轮番出现。
关于我们的衣服,这次我走访了贵州的三个贫困县,除了威宁外,其他两个县不具备发放条件,不是孩子没有穿衣问题,而是气候问题,他们年平均温度在15度左右,我们的防寒服对于他们来说是用不上的。广西、云南等省的大部地区也同样如此,但是看到孩子们破烂的、短小的衣服,听着老师给我讲6月份的时候征集来一批旧衣服,孩子争先恐后的全部穿在身上,高兴的如过年,不忍孩子这样呀。运动套服能否丰富我们的爱心衣橱?一套衣服让孩子们有了上学的动力和荣誉感,不放弃每一个我们见到,我们能帮助的孩子,三个贫困大省的孩子在等我们呀。
赵倩 2011年11月